發表文章

好的定義? 2023台灣腦血栓移除治療指引

圖片
中風治療技術日新月異,尤其是在大血管阻塞的血栓移除術方面,更是朝心臟科的治療方向邁進。今年再度更新的 2023台灣腦中風學會急性缺血中風動脈內血栓移除治療指引 裡,引用了最新的文獻呈現取栓的好處,尤其在晚時間窗及後循環的治療。 然而同樣是打通血管,心臟科必做而神經科再考慮的治療,真的是療效太差,還是標準不同? 到底多好才有I級建議,多少文獻才算A級證據,就從台灣美國的指引來比較看看。 首先從腦中風指引的定義,了解建議強度COR與證據等級LOE 建議強度通常以益處與風險的落差決定,I級建議是指好處遠遠大於(>>>)壞處,而風險較高但可能有好處會放在IIb (益處 ≥ 風險)。然而台灣的IIb未涵蓋療效不明的治療,也限縮了分類上的彈性。雖然我們都希望指引能在好的證據下做出I級建議,但有時為了臨床需求,也會單依專家意見(LOE C-EO)就形成I級建議的情況,因為隨時會被新研究給推翻,這部分在臨床引用時就要特別注意!! 依照美國的標準,通常會取兩項試驗都符合的時間軸,像是小範圍梗塞的 DEFUSE  收 案 6-16 小時、 DAWN   收案 6-24 小時, 重疊時間只有   6-16 小時 ,所以在AHA/ASA 2019的治療指引中,僅將6-16小時內列為證據等級A。 在台灣前循環建議(1)中, 6- 24小時 的 血栓移除術COR I, LOE A並不以交集時間來看,反而是聯集的概念, 台灣的標準較美國寬鬆 。 建議(3)與ASPECTS 3-5的族群有關,臨床隨機試驗已有3篇(不包含2023年10月剛發表的TENSION),都是24小時內進行 ,而且治療效果並未隨著較晚治療而比藥物治療差,好處都是偏向EVT的治療;即使 排除平均取栓時間6小時內的RESCUE-Japan LIMIT,其它2篇也符合LOE A,卻被認為是次族群分析,只被放在B-R的證據力, 台灣又比美國嚴格 。 更重要的是雖然腦出血有增加,但醫師更擔心讓病情惡化的症狀性腦出血(sICH),在統合分析中並未增加。其實縱觀血栓移除術的症狀性腦出血機率,不論時間點或梗塞範圍都大約是5%,在臨床治療的絕對風險差(ARR),不論是獨立行走的改善16%或是獨立生活的14%,每治療7個病人就有一個得到好處(NNT 7) 也遠超過每治療50個才有一個腦出血(NNH 50)的風險,而統計不顯著的

流感疫苗 例年公事一次搞懂

圖片
本文是2023年6月台大小兒感染科李秉穎教授演講後心得筆記 孕婦不該打疫苗? 孕婦其實列在 該打疫苗的第一位 ,因胎兒對母體算外來物,懷孕期的免疫系統會有所調節,使抵抗力下降。若媽媽得流感,胎兒可能早產、缺氧、自閉…且媽媽的抗體可借由胎傳給新生兒,提供6個月的保護力,一人打兩人補   雞蛋過敏不能打疫苗? 雞蛋過敏者接種疫苗後產生嚴重過敏的機率極低( 百萬分之一 ),大多在注射後30分鐘內發生,由於流感的得病率與重症率都高於過敏風險,即使是蛋過敏者, 仍可在門 / 住診由熟悉處理過敏症狀醫事人員提供接種,並於接種後觀察 30  分鐘,無不適症狀再離開。或自費施打細胞培養疫苗可再減少過敏風險。須預備急救藥物bosmin。   疫苗注意事項  ≠  禁忌症!!   小於6個月不建議打並非有壞處,而是 小嬰兒抗體維持不久 ,保護力較短 學生建議打疫苗是因為傳播率快,若感染會影響到家中其它家中有生產能力者與年長者。本身重症率低 多發性神經炎GBS一般人的都可能得到,發生率約百萬分之一(同過敏性休克),而流感本身就會增加GBS的機率,打了疫苗減少流感中標,反而 GBS的發生率是下降的 打流感疫苗的額外好處… 很多發炎性的疾病也會與其它生理系統相關,像是胃潰瘍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很有關係,也是治療的首要目標 得到流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率,而 流感疫苗則能減少, 缺血性中風減少約 2 成 ,但和出血性中風無關。 李教授演講投影片 其它疫苗小知識 預防感染看抗體,預防重症靠T細胞 mRNA疫苗是緊急授權的疫苗,可促進抗體生成,長期安全性還不清楚,仍需要追蹤分析 蛋白疫苗不會直接進入細胞、全身擴散,長期的安全性已經有許多研究,不用過度擔心 以地理位置命名不好嗎? 學術命名常以發現地、發現者為主 ,例如台灣特有的櫻花鉤吻鮭亞種 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m ,最後的拉丁文名就是福爾摩沙。而失智症的英文名稱Alzheimer disease也是為了紀念發現者阿茲海默醫師。過往如果有個 新的 生物種能叫台灣株,其實是很光榮的事 。但現在卻把地名+疾病想成汙名化,可能是心裡有鬼,或那個病毒是自己製造出來的,才會不希望被冠名。而如果都要去辨識,猴痘改叫Mpox,那水痘chicken pox也侮辱到雞,是否也要改成Cpox呢…

ACLS 2023心得

圖片
 這次更新執照的上課內容主要是 2020版 。大方向和過去差不多,改變最大的是腦中風這塊,近幾年新增許多治療的選擇,仍有許多試驗在進行,相信治療準則在未來還會調整。 本文主要是記錄上課心得與重點,也很感謝院內團隊2天內的高效率教學。 啟動 路倒民眾未給予CPR,存活率每分鐘減10%,給予CPR後每分鐘減少4% 叫叫CAB強調的是確認個案需要幫忙後,趕快請人協助,而且最好 指定工作給週遭的人 「這位先生去幫我打119」「那位女士幫我拿AED」「其它人過來幫忙CPR」 當10秒內摸不到脈搏之後,就要開始CPR  未插管前: 30下壓胸: 2次通氣,每5個循環(2分鐘)確認脈搏。 插管之後: 每壓胸200下確認脈搏(壓100-120下/分,6秒給一次通氣) 甦醒球用單手擠壓且壓下時姆指不會接觸其它4指,提供約500-600 ml的潮氣量就已足夠 Rhythm   ▸   可電擊心律 電擊器若顯示可去顫波型 (VF/pVT)則調到去顫或最大電量, 立即電擊1次 (不給予連續電擊),隨即重啟2分鐘的CPR。初次電擊2分鐘後若未有自發循環(ROSC),再給予bosmin是合理的(COR: 2b)。 仍未ROSC可再給予 amiodarone 300 mg --> 150 mg iv lidocaine 1.5 mg/kg --> 0.75 mg iv  因bosmin是3-5分鐘可以給一次,每4分鐘給一次bosmin可配合2分鐘確認脈搏的頻率 ▸   不可電擊心律 PEA/asystole則強調即早給予bosmin的重要性,且 不建議使用atropine 。 尋找5H5T等原因時,床邊可做項目包含: 結膜蒼白; 口腔異物阻塞; 支氣管偏移; 頸靜脈怒張; 呼吸音不對稱; 腹部水腫、瘀青; 上肢瘻管; 四肢變型、蒼白、濕冷、針孔。若有床邊超音波,可檢查心包與腹膜積液。 Rate 在有脈搏的病人,若造成不適的主因是心跳速度,則依過快(>150)與過慢(<50)來處理,不穩定的病人應給予整流。 ▸   不穩定的評估包含 昏: 頭昏、昏倒、倦怠、無力、插搐 痛: 胸痛 喘: 呼吸困難 意: 意識障礙 休: 休克、低血壓 而電擊與藥物的選擇依心律規則性與QRS寬窄來決定 ▸   不穩定須電擊 使用同步整流,起始電量依PSVT -- VT -- Af 增加,若無效可